时间:2023-11-14 14:50
大
中
小
来源: 兴县新闻网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近年来,奥家湾乡刘家湾村,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乡村振兴政策精神,大力发展香菇特色产业,引领村民发家致富,成为全县香菇种植第一村,走出了一条产业兴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健康发展道路。
党建引领明方向
暮春时节的刘家湾村万物吐绿,生机勃勃,走进村内直扑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、错落有致的房舍、郁郁葱葱的树木,处处展现出村容整洁、环境优美、生态良好的美好景象。
位于村中心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整洁有序、窗明几净,“会而必议、议而必决、决而必行、行而必果”的红字标语十分显眼。
刘家湾村位于兴县东25公里处, 337国道穿村而过,是去省城太原必经之道。气候为温带半干旱气候,年平均气温8℃,无霜期125天,年降水量800毫米。全村占地5.2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1177亩,其中退耕还林630亩。支柱产业以食用菌香菇、黄花菜及传统种植业和光伏发电为主。
“刘家湾村以前属于恶虎滩乡,撤乡并镇后归到咱奥家湾乡,全村户籍人口172户527人,常驻人口88户190人。一直是“五个好”农村党支部,支部强、班子硬、民风好,给干事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,村里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来没有上访户。2011年温家宝总理还来过这个村”。面对记者,包村的乡干部杨国敏介绍道。
“我们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,原因就是我们村大小事务坚持支部领导、集体商议、民主决策、公开办事制度。”贾建国一语道破基层治理的“密码”。
产业带动村民富
初夏将至,春播繁忙,在刘家湾村华亿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香菇基地里,有的采菇、有的制棒、有的分拣、有的包装,到处是村民辛勤劳作的场景,41岁的王永珍正在挥锹卸货,帮助基地清运刚刚到场的木屑。
王永珍告诉记者,自己以前在太原务工,虽然工资比现在高,但生活支出也比现在高。孩子上学难、房租价格高、日常开销大,日子过的十分辛苦。自从村里有了产业后他就返乡务工,时间上得到“解放”,生活支出大幅下降,现在每月固定工资4300元,妻子贾美芳每月1700元,空余时间还能种自己的口粮地,节约了生活开销,增加了劳动收入。这样算下来收入增加了,支出减少了,积蓄一天比一天多,总算账要比太原打工强。
像王永珍一样,村里有23户人家全部成为了香菇基地的产业工人,家门口务工的同时,不误种植口粮地。
走进香菇分拣车间,74岁的赵爱儿手拿剪刀麻利地和妇女们正在剪除带土香菇毛根。她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,没想到自己已当上奶奶的了还找到了一份工作,剪一筐蘑菇5元钱,工资当天结算,每天能见到现钱,时间还不受限制,真是做梦都想不到。
刚刚分配到村的村委主任助理高小贺说道,“自从村里有了香菇基地,我们村老年人只要身体健康随时都可以在香菇基地找到合适的工作。香菇基地给在村的人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,还能给村集体每年上交10多万的经济收入,村集体有了资金就有了底气,办起事来就不再困难”。
今年52岁的魏候小10年前因意外致残,虽然有低保支撑生活,但失去劳动能力的他,每年必要的医疗开支仍令他头疼。乡村振兴实施后,村里通过集体研究、民主决策,利用村集体收益对像魏候小一样的9户11人进行统一救助,缓解他们的生活负担,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,让残疾人、特困户这一特殊群体的幸福感、获得感得到了有效提升。
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光伏资金15万元,香菇基地10万余元,依靠这两项收入,村里开发设立了34个公益性岗位。实现了家家有工作、人人有收入。
生态文明村容美
记者:张亚东